
近年来,罗坑镇人大在创新履职方式、拓宽民主渠道等方面不断探索新路径、新方法,深入推行“人大代表+”履职模式,为基层治理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答好人大助力基层治理“关键题”。
代表+阵地,多维延伸服务触角
罗坑镇人大着力夯实代表履职平台,持续优化人大代表联络站(点)的“建、管、用”机制,使其成为联系群众、汇集民意、参与治理的核心载体。目前,全镇建成镇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1个,村(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12个,行业联络站1个,为代表融入基层治理工作搭建平台。
依托站点解民忧。各联络站(点)积极组织代表活动,推动民生实事落地见效。如设在岭源小学内的人大代表联络站组织人大代表、职能部门开展专题调研,促成岭源小学、林护学校运动场升级改造等民生实事顺利完成。
议事平台汇民智。罗坑村市、区、镇三级人大代表,充分发挥罗坑村人大议事公园优势,听取群众“在榕树下的心声”,广泛收集民意。通过这一平台,成功推动罗坑村西岐里鱼塘增设护栏、福庆里新建公共厕所、罗秾小组至跃龙小组增设不锈钢护栏等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解决,生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极大激发了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
代表+调解,合理解决基层诉求
“现在黄泥水流进我家鱼塘,要如何处理?”“鱼塘水质受到严重影响,刚培育的鱼苗无法适应生长,怎么解决?”……因近日暴雨天气频发,一处位于鱼塘旁边的山坡地,受到雨水的冲刷导致雨水混合着山体黄泥流进周边鱼塘,从而引发了鱼塘养殖户李某与张某的损害赔偿纠纷事件。
人大代表了解事情始末后,联合村委会干部、网格员一同前往现场,一方面分别向张某、李某及周边群众了解事件情况;另一方面实地察看了山体开发的现状、黄泥水的流向以及鱼塘受损的情况,为后续的调解工作做好准备工作。在了解清楚情况和掌握充分的事实依据后,区人大代表刘振东以及镇人大代表刘长林、叶华许约双方当事人进行协商调处。
经过多轮沟通协商,最终双方达成了一致意见,张某同意马上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在山体周边加深加宽修挖环山排干渠,防止黄泥水再次流入鱼塘,并对李某造成的损失给予合理的经济赔偿,双方签订了人民调解协议书。鱼塘养殖户李某对调解结果表示满意,这宗因黄泥水引发的矛盾纠纷在人大代表的助力下得以成功化解,切实做到群众反映的问题“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有效发挥代表在解决群众诉求、化解民生难题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代表+宣传,营造基层法治氛围
人大代表充分发挥熟悉社情民意的优势,化身普法宣传员,他们结合“代表联系群众”机制用“进家门、拉家常”的方式讲法律、说政策,以“宣传+讲解”形式,走村入户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惠民政策宣讲等工作,引导群众通过合法渠道表达诉求、维护自身权益。如在“民法典宣传月”期间,人大代表主动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围绕农村基层与村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重点条款内容进行有针对性讲解,扩大了民法典的宣传覆盖面和社会知晓率,营造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法治氛围,有力推动了基层治理法治化进程。
下一步,罗坑镇人大将持续深化“人大代表+”模式,以助力“百千万工程”为重要抓手,进一步引导代表常态化融入辖区基层治理,密切联系服务群众,不断夯实基层治理根基,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